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创新格局加速重构与演变,科技创新呈现新的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地方研究院作为高校与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协议开展合作共建的独立法人机构,通常以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引育等为主要职能,旨在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效应。如何充分发挥地方研究院的优势,真正让地方研究院成为高校与产业、与城市之间的桥梁,打通科研成果到产业的创新链,值得所有相关从业者思考。
高校地方研究院充当成果转化“桥梁”优势何在
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高校承担着为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提供支撑保障的使命,必须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开展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不断实现前瞻性理论突破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问题,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在近期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5.5%、75.6%、56.5%。但是,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还需要通过更多创新的方式打通科研成果到产业的创新全链条。
因为,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聚集在高校,市场应用需求集中在地方、在产业。过去,高校通过技术开发、咨询与服务等横向合作形式为企业提供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单个企业技术攻关问题。然而,横向合作往往都是科研人员个人或团队的行为,缺乏合作的组织性和体系性,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这也导致大部分企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无法及时找到创新源头供给。
同时,虽然高校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但在真正落地过程中,科研人员缺乏对各地政策和产业链的有效了解,导致创新成果找不到合适的落地点或很难匹配上产业的核心需求。
面对这些难题,高校地方研究院有着独特的政产学研协同联动优势,一方面可以高效而准确地掌握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人才资源信息,并能及时对接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做好全程保障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地方研究院往往建在区域创新主体要素聚集地,可以较为顺畅地与政府对接,便利地深入产业掌握真正的市场需求。这样,地方研究院可以将科技成果真正供给输出到地方到市场到产业,逐渐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而且,高校地方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行政负责人制,理事会成员一般由共建方代表共同组成,运行机制相对更灵活,更易于发挥协调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紧密合作,能够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为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提供精准的专业化服务,最终实现打通从源头创新、概念验证、中试孵化再到产业应用的关键环节。
如何发挥高校地方研究院的桥梁作用
事实上,高校地方研究院并非当下的新事物,高校成立地方研究院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高校的地方研究院作用发挥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研究院甚至长期空置或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科技竞争逐渐成为与其他大国竞争的主要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受到普遍关注,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主要策源地,纷纷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机制,高校地方研究院当大有可为。
高校近年来针对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转化意愿不足、转化渠道不畅、转化机制不健全等痛点、堵点问题,探索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和转化过程中的难点突破,不断为广大科研人员“解绑”“松绑”。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单位,进一步清除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障碍,解决 了科研 人员“不敢转”的问题;推出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线上服务系统,形成多部门协同、全流程贯通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保障了转化的合规性、安全性,提升了转化效率,解决了科研成果“不能转”问题。
某种程度上,这些“解绑”措施为高校地方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大可行性。因为,高校地方研究院本身对高校科研人员较为熟悉,但又比高校更靠近市场,能够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整合有效资源,最终能发挥出助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找到转化落地场景以及关键技术攻关需求找到创新成果供给的独特优势。同时,这也对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工作开展提出了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的核心需求,牵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牛鼻子”,和科研人员共同从“提出真问题”开始,到“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问题真解决”,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地方研究院要积极 探索政 府“引导”、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模式,面向地方产业需求,与领军企业共同凝练科学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争取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重大科学创新以及“从1到100”的引领性技术重大突破。
更重要的是,高校地方研究院可以充分利用教育、科技、人才等高校核心要素,进一步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企业的实践资源和市场的资金资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人才供给提供有力支持。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在多个地方研究院推进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校企联培基地模式,研究生由学校研究院和企业联合培养,拥有校内校外“双导师”、理论实践“双平台”,以实现科研实践两不误、双提升,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一体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地方研究院有效助力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7月刚刚成立的上海交大苏州创新院是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支持建设的新型事业单位。上海交大苏州创新院作为上海交大最新成立的地方性研究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苏州同城化发展的要求,探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目前,研究院已经基本构建完成业务中心、职能部门、平台公司等组织架构,围绕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首期完成组建先进材料中心、数字金融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低空经济中心四大业务中心,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及赋能当地领军企业转型发展等工作。9月26日在2024苏州国际科创大会上,苏州市与上海交通大学揭牌共建上海交大苏州高等研究院,作为上海交大苏州创新院的定位升格和功能升级,推动上海交大学科、科研、人才、平台等优质资源在苏州集成化、系统化布局,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主动瞄准苏州1030产业体系布局,打通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中试孵化再到工业化生产的全链条环节,实现与领军企业合作攻关共性关键技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一站式转化,进而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地方研究院可以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拓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速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校地方研究院在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中,不断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地方研究院建设发展的使命所在责任所在,要坚定不移地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主攻方向,依托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和地方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完善地方研究院技术转移支撑体系建设,让更多的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让产业的共性技术需求找到解决方案,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前沿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上交大苏州创新院执行院长)
原文地址:https://dzb.whb.cn/2024-10-18/6/detail-867327.html